[學習] 大人學-專案管理一日特訓班

雖然我的職業不是PM,但工作、生活裡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專案在進行。這堂課讓我重新整理、建立面對專案該有的心態。

以下是今天的takeaway

  • 專案經理是在幫別人完成夢想的人,是將想像變成可執行方案、再加以實踐的人。
  • 需求模糊是正常的,怎麼在初始階段,引導老闆將抽象的「形容詞」,轉成具體可交付的「名詞」成果,是PM重要的能力。
  • 面對模糊的需求,要多問、對焦,千萬不要自己腦補。因為不明確的目標和交付成果,會讓自己陷入險境。
  • 初步的計畫書是拿來拋磚引玉,幫助別人把需求說出來、想清楚的工具。(這點是我過去的誤區,我常常會想要做一個一次就完美的計畫,所以在被打槍的時候,很容易非常難過)
  • 變動是專案的常態。遇到變動不要一股腦就開始動作,要先想會有什麼影響,然後列出越多方案越好。
  • 現實情況下,往往沒有所謂的「完美解」,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資源裡,試圖訓著夠好的作法。
  • 每個目標和成果都不是等價的,所以做調整時需要取捨。PM要隨時掌控專案的全貌,要看得夠遠才能做出好的判斷。

聽大人學的廣播一兩年了,第一次踏入教室上課,覺得相當有收穫。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從建立觀念、學習工具、應用練習,真的都實際走過一次。Joe的講課技巧也很好,讓人自然而然就能記住重點,上面這些筆記,都是下課後我直接回想就能寫出來的。學員們許多都是自費參加,所以上課真的好認真,分組討論也相當有品質。ˊ總之,是值得推薦的一堂課。

101專案管理一日特訓班(7PDU)|專案管理課程

[新體驗] 色彩諮詢,找出屬於自己的色彩地圖

不可能穿運動服去所有場合啊!

我很少買衣服。到底是因為覺得買衣服麻煩,久而久之變得少買?還是因為發現衣服少也能生活,所以添置新衣的需求越降越低?這問題根本就是雞生蛋蛋生雞,我也搞不懂。因為疫情而在家工作的這兩年,幾乎演變成有運動服就足以應付生活所需的狀態。如果偶爾要跟朋友見面、上花藝課或是要跟老王約會,就都靠同樣的幾套衣輪著穿。極簡主義興起的這幾年,還覺得自己莫名搭上潮流(而有點開心),衣櫃裡有好多衣服都是五、六年,甚至是十年以前買的了。儘管如此,穿久了的衣服總有耗損,自己的身材和氛圍也不斷變化,最近開始覺得,就算衣櫃裡好像有很多衣服,但是真的要穿的時候,卻只能選出運動服…於是,雖然覺得麻煩,我還是決定要來面對買衣服這件事情了。

上週末下定決心,很認真地逛遍中山區的百貨,結果無功而返。隔天再接再厲去Uniqlo想說要瘋狂試穿到成功為止,結果還是空手而歸。儘管回到家後挫折又疲累,我還是打起精神逛網拍,好不容易放了幾件衣服到購物車,最後一狠下心全部取消。

在連續的購衣慘敗之後,我想到前陣子弟妹分享了她去做SUÍ SUÍ的色彩諮詢。該不會….我的購衣問題其實出在「顏色」?逛實體店面時,那些好像很流行的顏色,放到我身上卻都看起來很怪。網購時,我總會在顏色上選擇困難,直播主狂推大家要包的那些顏色,我實在很難想像放到自己身上到底合不合理。

原本想等八月再預約色彩諮詢當生日禮物送給自己,但我不想要生日當天也只能穿運動服啊!於是我立刻預約了SUÍ SUÍ的色彩諮詢。

顏色沒有好壞,只有適合不適合

SUÍ SUÍ的工作室位置隱密但街區氛圍很好,走入工作室更是別有洞天。一打開門不管是室內的陳列、陽台透入的光線、有個性的老傢俱、還是室內的精油香氣,都立刻把我帶入另一個時空,我覺得「彷彿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了」。

一面閒聊一面填寫諮詢單,問題看似簡單,例如衣櫃裡什麼顏色的衣服最多、最喜歡或最不喜歡什麼顏色之類的….也許是因為不擅長所以一直逃避的關係,我竟然都得思考一下才能回答。

我的衣服顏色蠻單純的,大多是白、米白、深藍或黑色,如果是運動服,那幾乎就是全身黑。理由很簡單,因為從小被說膚色黑,所以我總覺得白色系最安全,又因為覺得自己身材不好,所以覺得黑色最修飾。過去買衣服的時候,許多店員都會說「如果你沒有這種顏色的話可以帶這件」,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銷售話術影響我那麼深,每次買衣服的時候,我都會很想在顏色上有所突破,但是不管怎麼試,就是覺得自己無法駕馭其他的顏色。過去也曾經在店員推薦下決定放手一搏,結果那幾件衣服過了三年連標籤都還沒剪。(嘆氣)

隨後色彩分析師帶我到測色的鏡子前坐下,開始觀察我的膚色、髮色和眼睛的顏色。儘管我這兩年幾乎都素顏,但我也幾乎都沒在照鏡子…所以認真面對鏡子裡素顏的自己實在有點彆扭,畢竟平常很少會這樣仔細地觀察自己。從小父母就說我天生「黑肉底」,長大之後少之又少的靠櫃經驗,也多半會感覺到櫃姐的話裡帶著某種批判,委婉一點的會說「你的膚色比較『健康』….」,直接說「你皮膚黑所以…」的櫃姐也大有人在。因此,一直以來買衣服的時候,我總會想「我適不適合這個顏色」,而不是想「這顏色是否適合我」。

因為對自己的膚色和外型沒有信心,購物、染髮的時候往往都會把選擇權交給別人,從來沒認真思考顏色與自己的適配度。選來選去都離不開自以為的安全色,但覺得無聊想要嚐鮮時,卻不知如何下手。最後總是店員、櫃姐、網路上推薦什麼,我就買什麼。遇到不適合自己的情況,就又回到否定自己的狀態,然後縮回安全色裡。

諮詢前,我心中最想問的問題就是「膚色黑的人適合什麼顏色」。然而,我終究沒問出口。不是因為不好意思,而是到後來我根本不覺得有必要問。因為從觀察開始,分析師都溫柔、客觀且不帶批判地描述她看到的我。我也在她的引導之下,好好地觀察了自己。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的黑眼珠其實是帶有焦糖感的深咖啡色。測色的過程裡,分析師一直強調「維持自己自然的樣子」的概念,這對我來說真的非常療癒,因為我不再需要去否定自己的膚色,或是想著要怎麼去配合顏色。她對我說,「顏色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

尋找色彩的邏輯,推敲內心的答案

她從紅色開始測試,將布一塊一塊放在我身上,觀察每一塊布帶來的效果,是讓我的氣色更好、眼睛更明亮?還是反而讓我的五官變得模糊。非常神奇,色彩光影的變化真的能為我帶來不同的自然濾鏡。我能從鏡子裡發現,有些顏色一放上去就讓我的眼睛閃閃發光,而有些顏色一放上去就讓我的臉彷彿套上灰階濾鏡。當然也有些模糊難辨的顏色,這種時候分析師會透過各種方式反覆推敲,直到找到最適合我的顏色之後,才謹慎地將布放到我的色盤裡。除了衣服、彩妝的顏色之外,連適合的配件顏色(珠寶、手錶等)也都會被選到色盤裡。

與其說我是被測色,不如說是分析師帶著我一起抽絲剝繭,尋找屬於我的顏色。測色過程中,我發現喜歡的、討厭的、矛盾的、或是令人驚喜的顏色,也在心中問了自己很多問題。

從小常常被阿嬤強加在身上的大紅色,高中制服的綠色,這些我一直以來有點排斥的顏色,沒想到竟然都出現在我的色盤上。其實如果不用在自己身上,我是喜歡這些顏色的(例如畫畫或是插花的時候),也許我面對它們的不自在,是因為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吧。

我的衣櫃裡最多就是白、米白、黑、深藍,總覺得自己無聊又膽小,也常會羨慕那些可以駕馭很多不同顏色、每年都能跟上潮流的人。然而,看著我的色盤,我突然覺得釋懷了,因為那些就是適合我的顏色啊,實在沒必要硬要去迎合流行。這件事情其實呼應到我的各種人生選擇,總是在別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喜好之間拉扯。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測色之後我會獲得一組正確答案,以後購物就拿著這組答案去對答案就好。然而,這次的測色經驗帶給我的遠超過於此,除了開啟我對色彩的意識,也讓我建立基本的色彩邏輯,我更沒想到竟然能透過測色,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

儘管要進化到像分析師這樣彷彿直覺的判斷,應該還要很久的時間,但光是開始「意識」,就足以開啟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結束諮詢後,我整個人充滿能量,帶著屬於我獨一無二的色彩地圖,可以展開我的色彩冒險了。

後記:回到家後我重新審視衣櫃,衣服該留該捨的理由變得好明確,立刻斷捨離掉一大袋衣服,也發現被我留下的衣服真的都在我的色彩邏輯上呢。對了,那些被遺忘許己ㄡ的飾品和配件,也有機會重新亮相了。

[小旅行] Friend in Cafe 輕鬆體驗露營氛圍

和Fransha的緣分起於五年前,那時候她在大稻埕附近經營一家咖啡店,儘管店面不大,餐點也不fancy,但就跟當時的店名Friends coffee一樣,有一種來到朋友家作客的感覺,每一樣手工餐點和甜點都溫暖而且療癒人心。後來儘管店關了,熱情的Fransha逢年過節還是會捎來訊息,讓懶惰的我也沒有因此與她斷了聯繫。

去年初,看到Fransha的動態又出現料理和甜點的畫面,這才知道她和朋友開啟了新的旅程,而且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露營咖啡」!近年來露營成為一種時尚的戶外活動,疫情肆虐之下,戶外露營更成為許多人出遊或是遛小孩的首選,搭上這個風潮,Friend in Cafe 在疫情中闖出一片天,每個月一開放預約就會額滿。沒有車加上不擅長搶預約,儘管一直關注訊息,我跟老王卻遲遲找不到機會可以去探訪,這次總算利用春節假期的機會,決定在大年初一以一個小旅行的概念,到Friend in Cafe走春。

原以為沒有開車會很難抵達,沒想到從圓山搭上公車後,不到20分鐘就來到林口,我們轉搭uber,車子開過一小段山路,再彎入田地和水道交錯的小路,經過大約十分鐘的車程之後,就看可愛的帳篷了。有如露營區一般的用餐區,有一頂尖尖的大帳篷,幾頂小屋形狀的小帳篷和兩個方形的大帳篷組成,最吸睛的還是櫃檯區的玻璃屋,據說是到訪者必拍照的打卡景點。

整個營地被樹木環繞,暖色的燈泡掛在樹上,在冷冷的天氣裡顯得特別溫暖。儘管下著雨,我們抵達時還是看到有兩家人帶著孩子來玩,可以想見如果沒有下雨,這裡會有多熱鬧。

空著肚子前來的我們,一口氣點了一堆餐點,大人黑咖哩、菇菇金沙鹹派、獨家配方豆乳雞以及千層蛋糕,我選擇咻嘎拿鐵當飲料,老王點了一杯據說是網美會點來拍照的飄飄氣泡飲。

黑咖哩果真是大人的味道,後勁微辣非常下飯,米飯用的是粒粒分明的泰國長米,搭配起來蠻有趣的。配菜的檸檬醃漬蓮藕酸酸甜甜的,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菇菇金沙鹹派裡面有滿滿的杏鮑菇,派皮烤得脆脆的,口味清爽但很有飽足感。豆乳雞烤得恰到好處,雞肉不柴很多汁,我們一下子就嗑掉一整盤也不覺得膩。

大人黑咖喱
金沙菇菇鹹派
秘制豆乳雞

甜點和飲料一直是Fransha的強項,兩年不見她的功力更上一層,那個咻嘎拿鐵基底的濃縮味道醇厚,搭配細緻的黑糖,我差點要失心瘋再加點一杯。千層蛋糕清爽不膩口,雖然不是那種超精緻的路線,但我喜歡那種家庭手工製作的感覺。

甜點上桌後我們一面吃一面跟Fransha聊聊,才知道原來這個空間是她們三個女生從無到有一手打造,地上的碎石子是她們一車一車運來自己鋪設上去的,玻璃屋自己設計,大小帳篷自己搭。除了適合遛小孩的戶外空間,她們從各處找來的各種特色擺飾,也絕對能滿足想要美拍的年輕族群的需求。為了下雨天也要能營業,她們時不時需要彈掉帳篷上的積水,也要時時注意帳篷裡是不是有被雨水打到,一切的細節都是為了讓來訪的客人可以輕鬆自在又安心地享受露營的氛圍。(對了,因為地上有鋪石頭的關係,下雨天也不會搞得鞋子濕搭搭的)

儘管綿綿細雨的天氣似乎不適合露營,下午場大部分的客人也都因雨取消預約,但我們卻因此獲得獲得包場體驗,兩人享有一頂大帳篷,悠閒地聽著雨聲。途中一度覺得鳥叫聲變得相當明顯,往外探頭一看,發現帳棚上方的樹住了一群綠繡眼,不曉得是來躲雨還是來覓食,嘰嘰喳喳地可愛極了。

過年期間Friend in Cafe都有營業,就算沒有預約,還是可以私訊問問有沒有臨時釋出的位置,或是路過看看是否有空位喔。如果你也跟我們一樣,想要遠離塵囂,卻又不想大費周章自己搭帳篷或是準備野餐食材,趁著雨天人少來這裡坐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Friend In Cafe

桃園市蘆竹區山林路三段377巷51弄50−1號

https://www.instagram.com/friendincafe/
https://www.facebook.com/Friend-In-Cafe-105899374749779/

預約請洽粉絲頁或IG

[購物] 打開洗碗機,享受吃完飯的歲月靜好!

去年底我送了自己一個聖誕禮物,就是「洗碗機」!

儘管我們家很常開伙,但一直都不覺得洗碗是多痛苦的事情。然而,隨著工作越來越忙,我確實漸漸覺得洗碗是一件越來越麻煩的事情。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有好一陣子我跟老王兩個人都在家工作,變得比之前更常開伙,當然也就更常洗碗。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我跟老王唯一一次吵架竟然就是為了洗碗。荒謬地吵完架之後,我就很認真地開始搜尋洗碗機的資訊。

(請注意:本篇無業配,純粹是自己的使用心得分享)

專為小空間設計的Panasonic洗碗機

我家的空間沒辦法裝歐美品牌的櫥下式洗碗機,而檯面上的獨立式的洗碗機又需要跟水波爐差不多的空間才能放置,裝下去我就沒有流理臺了。因此,我展開地毯式搜索,一度找到一台疑似能塞到櫥櫃下的美寧洗碗機,但尺寸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折騰了半天差點就要死心了,山不轉路轉,我決定用日文查,看看生活空間拮据的日本人都用些什麼商品,竟然就讓我發現panasonic洗碗機的新世界!

日本的設計就是很美,連洗碗機這種龐然大物,都可以以白色家電的型態完美呈現。有別於一般桌上型的獨立式洗碗機都是做成類似水波爐的形狀,Panasonic的洗碗機設計得比較高瘦,安裝上也多了不少彈性,只要放置腳能有地方站,甚至可以架在流理台上面,立刻解決我沒檯面空間的困擾。除此之外,新機型TSP1是可以手動注水的,如果是租屋族不方便更改管線也能安裝。

機器的下面灰色的那塊就是我訂製的304不鏽鋼片,依照廠商建議,訂製3mm的厚度。

Panasonic網站上有各種擺置案例的照片和影片可供參考,並提供圖示清楚說明放置所需的空間,甚至還有一個可以模擬放置情況的APP。丈量之後,發現我家的空間剛剛好可以把洗碗機架在流理台上面,於是我在蝦皮訂製了一塊304不鏽鋼版來放置洗碗機。如果家裡沒空間卻想安裝的,Panasonic也許是一個蠻不錯的選項囉。

這個連結可以使用線上的測量工具

購入管道及安裝資訊

搜尋蝦皮、樂天其實都能看到不少水貨商,直接到樂淘網之類的日本代購網站,也能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到Panasonic 的洗碗機。然而,這次我選擇跟比較有規模的水貨商嘉頓國際購買,主要原因是他提供售後的安心保固服務。儘管我日文溝通無礙,但這種大機器要是真的出問題,要自己跟日本人溝通甚至寄送物品回去還是挺麻煩的,如果花點錢就能獲得廠商的服務,那當然是花錢買方便。另外,做功課時還看到這有人說嘉頓有自己的維修團隊,因此機器有問題的話,可能在台灣就能解決,光是這點就能省事不少。對了,跟嘉頓購買還能索取他們自己翻譯的中文說明書,看不懂日文說明書也不用擔心。

購買之前我先在line上跟嘉頓問了一些問題,回應也都相當快速而且清楚。由於出貨量大,他們的貨源也很充足,我週五下訂竟然隔天洗碗機就送到家了。 (沒有電梯的人記得請貨運司機幫忙,這機器沒有兩個人是搬不動的)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的是,嘉頓會協助推薦安裝師傅,這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並不是所有水電師傅都有安裝Panasonic 洗碗機的經驗。決定購買之後我也有詢問熟識的水電師傅,但因為沒有經驗的關係,師傅跟我說他只能來跟我一起試試看…..(汗)還好嘉頓有配合的師傅,省去我要自己找師傅的困擾。這次來幫我安裝的師傅(隆鈦水電)以前在panasonic當技師,經驗相當豐富,事前的溝通和實際的施工都相當仔細,儘管我家不是基本安裝,但他還是安裝成我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整個過程令人非常滿意。

師傅幫我在流理台上打孔還有安裝線路,弄得乾淨又漂亮

可以裝多少?大鍋子裝得下嗎?

Panasonic洗碗機依照容量分成三個系列,大容量、Slim薄型款、小容量,每個規格又依照功能有分級。(可參考嘉頓國際的機型比較)我買的是大容量的基本款TA4,覺得已經很夠用。(我選購家電的原則都是夠用就好,因為依照過往經驗,太複雜的功能通常實際使用時都用不到)原本有猶豫要不要買薄型款,機身比大容量款再少6公分,實際使用之後覺得「還好有買大台的」,果然洗碗機真的只能買大不能買小。

這台TA4內部有雙層構造,依照官方介紹說法,可以放5-6人份的餐具,還有放保溫杯的架子、放瓶蓋等小東西的籃子,甚至連砧板、刀具都能放。我家最大的28公分平底鍋,以及高度相較高的壓力鍋,也都放得進去。放進去之前只要簡單沖洗一下,不要有殘渣就好了。若真的有菜渣,內部的濾網設計得跟湯匙一樣,有一個把手可以拿起來,相當好清洗。不過,基本上只要放進去的時候有沖乾淨,也不會有什麼渣要洗。

砧版也可以放
28公分的平底鍋,上層下層都能放

跟做功課時看到的一樣,不管是哪一個牌子的洗碗機,一開始都需要練習怎麼擺碗盤,以求空間效用最大化。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一兩天就習慣了。其實,如果洗碗機買得夠大,也就不太需要擔心擺放的問題,我們兩人使用大台的機器,真的是隨便擺隨便可以,所以空間允許的話,洗碗機真的要買大不要買小啊!

中小型的鍋子可以放得下兩個

洗碗機真的洗得乾淨嗎?

在做功課的時候看到一句話覺得相當有道理,「你都相信洗衣機了,為什麼不相信洗碗機?」第一次拿出洗碗機洗好的碗盤,那個觸感真的令人驚喜。就是那種很乾淨、很新、甚至有點澀澀的那種觸感。什麼辣油的罐子、果醬的瓶子,各種平常覺得很難洗的東西,洗完之後都能變得跟新的一樣。我後來甚至把抽油煙機的濾網、瓦斯爐台的鐵架,通通都丟進去洗,這些平常手洗得很辛苦還不一定洗得乾淨的東西,洗碗機通通可以洗得乾乾淨淨,光是這點就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裝辣油的罐子也能洗得乾乾淨淨

這台機器有分三個洗滌強度,我通常使用中間的2,不過我發現2偶爾會有洗不乾淨的時候,例如燉湯鍋子邊緣的渣渣,或是燒焦的那種鍋子,所以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使用3的強力洗程,或是….就讓它再洗一次啊!反正只要不是自己洗就好不是嗎?

洗碗機不是很多東西不能洗嗎

買洗碗機之前,老王一直再三勸退我,理由是「很多碗盤不能用洗碗機洗」。無論是哪一個品牌的洗碗機,查了一輪說明書之後,確實是如此,木製的、有不鏽鋼塗層的、不耐高溫的、有金屬或是上漆的….看到後來會覺得是不是根本通通不能洗?

如果你在為這一點猶豫,換個角度想,其實洗衣機也有很多衣服不能洗啊?但你不會因為有部分衣服得要手洗,就不買洗衣機吧?

來幫我安裝的技師告訴我,他自己家裡也是用Panasonic 的洗碗機,基本上他什麼都放,大部分的餐具也都還是好好的。我也上網查了許多日本和台灣網友的分享,好像也都沒有那種太慘烈的經驗。因此,我決定放手一搏,除了高級的手工玻璃盤子之外我都放,木頭的筷子湯匙、平底鍋、法瑯鑄鐵鍋等等,基本上都沒麽大礙。塑膠製品或是保鮮盒的蓋子,只要確認耐熱溫度有到70度我就會放,因為洗碗機的水溫大約是70度左右,容器的耐熱溫度大部分都可以在容器底部或是購買時確認。

真要說的話,就是木製餐具外層的漆真的會被慢慢洗掉,木湯匙跟木筷子顏色會變淡,還有一支鍋子的木把手上面的漆有脫落。不過這些都不影響使用,所以我覺得無所謂。等到真的不行了的時候,重買一組可以放入洗碗機的就是了。

會不會很吵?用洗碗機就不能看電視?

做功課的時候看到許多日本人在討論洗碗機的噪音問題,說打開洗碗機可能會聽不到電視的聲音,或是要避免晚上使用會吵到鄰居。這部分台灣比較少討論,可能是因為日本人原本就對聲音很敏感,而且居住空間又比台灣更小的緣故。照官網上的說明,Panasonic 洗碗機的運轉分貝數大約在36db左右。還是覺得太抽象?基本上就跟掃地機器人差不多,甚至還更小聲。我家目前是沒有什麼會打開就聽不到電視聲音的問題,睡覺的時候如果把房門關起來,基本上也不會被影響到。

節省時間,提升效率,增進生活品質!

我之前遲遲無法下手洗碗機,就是因為我們只是兩人小家庭。不過,後來發現周遭的單身人士或是兩人的小家庭都有買洗碗機,甚至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這些人都大力推薦我一定要買。實際使用一個月之後,我真的好後悔….為什麼沒有早一點買!

儘管兩人份的餐具洗起來可能不用太久,但一餐10分鐘,三餐就30分鐘,一個月、甚至是一年累積起來的時間還是相當可觀。尤其像我中午午休只有一小時,要煮飯、吃飯還要收拾,如果能省下洗碗的10分鐘其實是很多的。

洗碗機也能降低煮飯時需要耗費的心力,過去煮飯的時候,我都會在腦中不斷思考如何用最少的餐具做完所有的事情,能不能少用一個盤子或是少用一個湯匙。現在有了洗碗機,根本不用考慮這些,要用幾個碗就用幾個碗。

以前吃完飯都要清理完所有的盤子和流理臺,才能再切水果或是泡茶,現在只要把碗盤放入洗碗機,台面立刻乾淨溜溜,馬上就可以開始切水果了。此外,由於碗盤的烘乾也都在機器裡面進行,不會像之前會看到碗盤一直在瀝乾架上面,整個空間都能一直保持整齊清潔的狀態,怎麼看都很清爽,怎麼看都心情好。

有了洗碗機的生活,真的是輕輕鬆鬆,歲月靜好啊!

[分享] 給想要挑戰365寫作的你的建議 (365/365)

許多人聽到我在挑戰365天寫作,都會對這個挑戰產生興趣,不過我有同事告訴我「好想試試看,但又遲遲不敢開始」。大部分不敢開始的人,多半是因為這個挑戰聽起來難度太高了,一來會擔心沒有時間,二來會擔心不知道想寫什麼,再來還要擔心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毅力。在即將完成挑戰之際,我想給正在猶豫的你、已經開始的你、寫到一半快要放棄的你一些建議。

建議一:想清楚為什麼?有什麼目標?

要破解這些擔心,我覺得想清楚挑戰的目的非常重要。所以第一個建議是,想想看你為什麼要寫。

你是為了想在被工作佔滿的生活裡,奪回一點對時間的掌控權嗎?你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所以想要透過習慣的建立來培養自己的毅力嗎?又或者你本來就很會寫,希望以日更作為第一步,趁機累積個人品牌的能量呢?

如果你的目的是掌控生活,那我覺得365天寫作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畢竟為了要順利執行計畫,你會需要安排時間,先不論你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好不好,光是要天天有一段時間坐下來寫東西,就一定會讓你的生活作息產生變化。以我來說,剛開始我是用下班後的時間寫文章,但發現晚上寫作的效率不佳、思緒也很紛亂,所以為了持續計畫,我將早上起床的時間往前挪,養成了晨間習慣,而因為要早起,所以也逐漸養成早睡的習慣。為了每一天保有寫作的30至60分鐘,我必須要試著掌控生活和時間多一點,事實證明我成功了,而且我對調整過後的生活感到相當滿意。

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培養毅力,那我覺得365天寫作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但是,我會建議你在開始之前思考一些配套方案,因為就連對自己的毅力相當有信心的我,到後期也幾度會有想放棄的時候。所謂的配套方案,就是要給自己一些最低限度的目標,那種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很簡單但不至於讓你計畫中斷的目標。作法建議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的做法,總體目標是一天寫一篇文章,但這個目標可以分成菁英級、一般和迷你級的三種程度,很有時間和精力的時候,可以挑戰菁英級目標,例如寫一篇幾千字的心得文,很累的用迷你級的目標盡量維持寫的狀態,可以寫輕鬆的當日回顧、雜記或是短文。我一開始就是太堅持天天都要寫有「思考」的東西,搞得後來窒礙難行。偶爾給自己彈性,嘗試寫一些散文或自己的簡單想法,反而文思泉湧,而且能獲得更多迴響。

除此之外,別忘了21天法則和2天原則。一開始的21天儘可能排除萬難不要中斷,因為養成習慣的基礎週期就是21天,而如果偶爾真的需要休息,也不要超過2天,不然你很有可能會就此放棄。雖然要有彈性,但也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大的彈性,不然你可能要寫三年才寫得完,習慣也很難養成。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斜槓或是經營個人品牌,那我就不太建議了。除非你有很清楚的規劃,且決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來維持產出的品質,不然要維持高頻率產出高品質的文章,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我個人就是一個相當失敗的例子,當初天真地以為只要寫滿一年,最後就會走出一條什麼路,然而在沒有規劃、投入的心力也不夠多的情況下,果然一年過後什麼事也沒發生(笑)當然,網路上隨便搜尋就可以看到很多透過日更起家的人,但其實有更多沒有日更還是把個人品牌經營得很好的人不是嗎?建議有興趣經營個人品牌的人可以聽聽《大人的Small Talk》的EP200 談談我們對「個人品牌」與「斜槓」的看法這一集,再想想日更是不是適合你。

建議二:無論如何,一定要分享!

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後,全世界都會來幫你,真心要寫365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監督你(誤)很多講目標設定的方法,都會建議要把目標大聲說出來。寫下來、說出來,能強化自己對目標的認同,也比較容易有行動力。在網路社群上發佈消息,公開承諾除了會帶來一些壓力之外,你會獲得更多的是旁人的加油打氣,以及與讀者的互動紅利,這些絕對都是你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好幾次我在覺得快要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是被朋友們的留言推了一把。對了,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建立個人品牌,那就更需要分享,由於這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在這部分做得不積極,也沒有太多研究,建議有這樣目標的人,可以研究平台的流量報告,還有社群軟體的演算機制。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 《WOL大聲工作術》由自己發聲的工作再造計畫

建議三:時時紀錄,不要放過任何靈感

比起習慣建立和毅力,我覺得365天寫作最困難的還是「尋找素材」。寫作是一種輸出的活動,輸出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輸入。輸入不見得要是看書、上課,任何能帶給你刺激的事情都可以視為一種輸出,例如日劇裡主角獎的一句話、與同事中午聊天談論的話題、運動時痠痛的感受、洗澡的時候突然蹦出的想法都是一種刺激,都可能成為寫作主題。然而,生活中很多靈感真的都稍縱即逝,需要用各種方式才能及時抓住它們。這一年我換過各種抓取想法的工具,紙本筆記、便條紙、手機備忘錄、Evernote、Notion 等等。

我的感想是,真的很難有一種工具可以抓住所有的想法。所以無論是用什麼方式,先記下來再說,重要的是要安排回顧還有整理的時間。我多半是在早上進行前一天的回顧,然後順便把前一天在各種不同工具記下來的靈感整理到Notion裡面。

除此之外,也可以超前部署,先想要寫什麼,再來搜集資訊。例如在週末的時候想想下星期每一天要發什麼文章,先決定主題也有助於在平時生活的時候持續紀錄靈感,這樣一來,不管是搜集靈感或是下手寫作的速度都會快一點。

你也可以參考,《自由書寫術》這本書,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捕捉靈感,整理心中散落的思緒,有時候會寫出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內容。

相關文章
[閱讀心得] 自由書寫術,不要停,一直寫就對了

建議四:預留充足的時間

如果你不習慣寫作,那是不太可能一下筆就就行雲流水的。一開始我沒有特別設定寫作時間,而且是在下班之後才開始寫,這種不設限的狀態下,一篇文章大概都會花一個半至兩個小時。我後來將時間調整到早上,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時間限制下寫得更快。然而,我一開始就把難度拉得太高,只安排30分鐘給自己寫作,後來發現時間根本就不夠。如果又不巧碰到沒有靈感,完全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日子,就會花上更久的時間。就算已經決定主題,我自己的情況最快也要一個小時才能寫完一篇文章。我因為在家工作的關係,頂多就是晚點開電腦上線而已,但如果是需要進公司的人,很有可能會因為時間不夠而永遠寫不完。

我會建議要開始這項挑戰的人,先為自己安排充足的時間。如果你覺得需要30分鐘,就請先安排一個小時。寫了一陣子之後,你就漸漸抓到自己需要的時間了。另外,如果你真的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以寫,那我就建議把一整個完整的想法,分拆成幾篇去發表,以我自己為例,每次想要寫讀書心得都會寫得很長,只花一個寫作時段根本寫不完,所以後來我在讀完書之後先寫好大綱,把讀書心得拆成兩篇或是三篇發表,這樣子每一天的負擔就不會太大了。

建議五:想放棄怎麼辦?回到初衷

說實在的,當初跟我差不多時間挑戰這件事情的朋友們,有些早就放棄了。我沒問她們為什麼放棄,但說實在我還蠻羨慕她們能這樣乾脆放手的。而我一直要到最後,才意識到自己真的破除全勤和堅持的迷思。

到底要不要放棄?仔細想想你當初想寫的理由,以及當下想要放棄的原因。如果你的目的是掌控生活,那你是否有其他的方式來替代,也許是閱讀、運動、或是其他事情,不一定要是寫作。但如果你要培養習慣,那就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你放棄了就等於放棄培養習慣這件事情了。

如果你還在猶豫,希望這篇文章的建議能讓你了解你將會面臨什麼挑戰,需要先進行什麼準備。如果你已經在挑戰的路上,希望這些建議能在你想要放棄的時候拉你一把,或是協助你即刻斷念(笑)

你想要開始挑戰,還是直接決定放棄了呢?

[反思]不要拿別人的成就來衡量自己 (361/365)

365天寫作計畫是件有點瘋狂的事情,也是件有點認真的事情。搭配晨間習慣計畫,甚至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也許是因為我在做這樣的事情,社群軟體就不斷推播更多更厲害的人給我看。有時候我確實被激勵,但更多時候我卻從中不斷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好在一年過去,我已經從開始的玻璃心,到現在能漸漸能正向評價自己了。

前陣子聽《大人學》的節目訪問敏迪,單集名稱是「不要用別人現在的成就,來衡量剛起步的自己」。非常喜歡敏迪的分享,她的故事告訴有點急躁、有點挫折的自己,不要急於一時,也不要一直去跟別人比較,尤其是那些已經累積很久的人。

我周圍原本就充斥著各種用力生活、勇敢追夢的人。在社群軟體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彷彿所有人都在極盡所能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所有人都在學習或是自我精進,每個人看起來都比我還要努力。年末時,大家會紛紛開始回顧過去一年努力的成果,年初時,也會看到很多人對自己許下新年的期許。我常常覺得自己怎麼樣都追不上別人的腳步。只要打開臉書,總會有人又再考什麼證照,有人又獲取什麼資格,有人建立了個人品牌,有人離職創業,有人跟我同年但已經成為區域型的經理人….

別人的成就往往耀眼,讓我們很容易忘記別人現在的成就,可能是累積了好久好久,才能被人看見。敏迪選讀的敏迪,辛勤寫作快要兩年才累積足夠的能量,能夠離職以撰寫國際新聞和podcast維生。我的朋友Yui持續寫部落格10年,漸漸獲得親友和其他讀者的愛戴。那位激勵我投入365天寫作的同學,持續日更寫兩三年才建立起個人品牌的根基。久久才發一次動態就是已經創業的同學,公司也不可能瞬間建立起來。

除此之外,在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真的很容易一股腦地往前衝,忘了在出發前應該要仔細想想,別人抵達的目的地也許令人嚮往,別人腳底下的風景或許美麗,但那真的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嗎?那真的是我想要身處的風景嗎?一味地比較、追趕,可能會讓人變得太貪心。什麼都想擁有、什麼都想做的慾望,只會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越來越不滿足,越來越不快樂,甚至因此亂了生活的腳步。

每當我開始比較、陷入自卑和自我懷疑的時候,老王就會跟我說,那是因為我周圍的人都太「特殊」了,他說他的朋友都沒有這樣。我不信,就拿了老王的手機來滑一滑,這才發現,「天啊,我周圍的人真的都好特別」。而被這些人包圍的我,好像也有點特別。

我還是很感謝自己能被這樣特別的人們包圍著,但還是得提醒自己,網路上被分享出來的文章,都是有篩選過的。大家想要被別人看到的面相,都是被編輯過的。我們往往只看得到他人抵達山峰後的景色,卻看不見這些人一路走來的投入和累積。更酸葡萄一點地想,真的有人能夠一直那麼有生產力、一直不偷懶,然後把自己的人生的分分秒秒都記錄下來,時時刻刻衡量自己的效率和效用嗎?在怎麼閃耀的人應該還是有一些灰暗的、不為人知的面相,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吧。

每個人有自己的步調,都有自己適合的前進方式,都能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景。我的365天寫作之旅快要寫完了,這條路的風景不會成為驚世巨作,但我卻在過程中累積了很多可愛的、像明信片一般能寄給自己的,我喜愛的小風景。

[分享] 把焦點從自我移開,懂付出讓人更快樂 (343/365)

好像看準我休完假應該精力充沛一樣,這星期才上工三天,我就被如洪水般襲來的工作淹沒。昨天晚上混混沌沌地騎著腳踏車,一面聽這集podcast,雖然覺得有點雞湯,但不得不說有時候要快樂、要轉念,就是得靠這種雞湯式的、溫熱的正能量。

主持人說,他們常常會收到聽眾來信詢問職場上的問題,他們相信這些會來問問題的人一定覺得很困擾,但是有時候他們會覺得,就算解決了當下的問題,這些聽眾還是很快就會再有下一個問題。因為有時候人之所以煩惱、放不下、為了某件事情糾結很久,是因為這個人把焦點都放在自己身上。

人當然會自私,但是如果總是只想著「這件事對我是否有好處」,做所有事情的初衷都只是為了要利己的話,那只要事情不合自己的意,就會覺得生活不開心、人生不幸福。而這裡,主持人給的建議是「奉獻」。奉獻聽起來好像有點宗教色彩,但主持人講的奉獻其實是指「你願意付出的事物」。

找到願意付出的事物,把焦點從自我移開

把自己顧好當然很重要,但除了自己之外,你的人生還是可以有一個別的重心。你要付出、奉獻的是什麼都無所謂,有些人的重心是家庭,有些人是運動、學習、或是參與公益活動。一旦有可以投入心力的場域,你的心智和力氣會自動分配到那邊去,不只會覺得人生過得比較充實、快樂,對於工作上的事情也比較能大而化之,畢竟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想到下班後有更有趣的事情等著你,你還會願意花太多時間和心力去糾結那個難搞的客戶或是不講理的老闆嗎?我的許多朋友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在工作之外也認真經營著人生的其他項目,而這樣的人確實比較少抱怨、比較正向,過得比較開心。

用奉獻來轉念,不要太計較自己的付出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的生活真的只有工作,我就是沒有其他興趣也沒有其他領域想要貢獻。主持人建議,如果這樣的話,就先想想自己在職場上可以為周圍的人貢獻什麼?雖然這講法很資方、很雞湯,但是當環境和現實無法改變的時候,最簡單的真的是改變自己的想法。

人太忙的時候,難免就會開始計較。我有時候也會這樣,忙起來就覺得全世界都欠我一個謝謝,開始計較老闆到底應該幫我加薪多少。但這時候,我總是會把這種雞湯想法再端出來熱一熱,我會忙是因為別人需要我、信任我,某種程度也是我的工作品質和成果獲得肯定的象徵不是嗎?

面對別人來的需求,你覺得對方是找你麻煩,還是你獲得一個證明自己價值、幫助別人的機會?光是轉變一個想法,就能讓工作產生意義,讓心情好起來。

雞湯文常常會讓人覺得高大尚又無聊,但是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時不時把雞湯文熱一熱,暖心之餘也能順便把嘴裡和腦裡的負面味道換掉。

[分享] 難過的時候,就動手寫吧 (188/365)

昨晚得知許久未見的長輩過世了。雖然打從最後一次見面之後,我就已經在心裡默默告別,對於終將來臨的具體離別早有準備,但實際面對的時候,還是被巨大的不安和恐懼籠罩。偏偏,昨晚因為各種原因,我必須自己一個人面對、自己咀嚼、消化情緒。

看著手機上跳出來的訊息,我沒有先做回應,歷經這些年,我漸漸知道,要回應這類訊息,我需要先把自己調整到比較好的狀態才行。我慢慢把很晚的晚餐吃完,一如往常搭捷運、等公車回家,關掉耳機收起手機,我努力去感覺自己的心跳、呼吸,試著冷靜評估當下的情緒對自己身心造成的影響。

回到家,我依舊按耐住回訊息的衝動,先洗了個澡。畢竟,回覆訊息之後可能要面對一場硬仗,我也可能累到無力梳洗,因此,我決定先把自己準備好。

凌晨過去,我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客廳裡,腦中各種腳本不斷上演,但總是演沒幾分鐘就卡住,一個劇本換過一個劇本,我越想越混亂,然後就不自覺開始逃避,漫無目的地滑著網頁。然而,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我打開一個空白檔案,打出回覆訊息的第一句話。「恩。謝謝你通知我。她現在無病無痛了」

打出這第一句話之後,鍵盤上的手就停不下來了,我沒說話,甚至哭不出聲,但螢幕上跳出的字句代替我吶喊、哭吼,眼淚也跟著落了下來。一口氣打了好幾段之後,我清楚看到我的難過來自我事實和他人事實的矛盾;我知道我不是單純逃避,我只是希望不要在最後再創造更多不好的記憶,我甚至後悔幾年前最後一次見到她,因為那次的回憶也令我痛苦。

平靜下來後,我試著用文字去喚醒一些美好的部分,我才發現,原以為應該很美好的,其實好像也不能說是美好,充其量只是「事實」。我能寫出來的,只有那些不知為什麼烙印在腦中的關於小時候的記憶。炎熱的午後,我們躺在房間吹冷氣的畫面,廟庭的大樹下,用大臉盆裝著的仙草冰,寺廟走廊上,我摺著不知道為誰而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摺得完的蓮花。

很累得睡著之後,沒有什麼電視劇上會看到的託夢,我頭痛欲裂卻依舊在一樣的時間起床,一樣地開始瑜伽練習,試著保持一樣的生活規律。但聽到影片裡瑜伽老師說著今天的正念是「I am loved and supported」的時候,我再次濕了眼眶。說也奇怪,昨天早上昨天的正念是「All is well and I am safe」,彷彿預告著什麼一樣。

老實說,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瀕臨崩潰的時候書寫,一面寫,我一面意識到我是在自由書寫。幾個月前讀過《自由書寫》這本書,那時候我知道自由書寫有助於釐清問題,我也知道自由書寫常被使用在心理治療的過程裡,但我沒有真的用它來處理過自己心裏以及家庭的問題。自己嘗試過之後,才知道書寫的力量有多強大。

難過的時候,就動手寫吧。

[分享]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職涯發展的機會和障礙(179/365)

最近聽了幾集大人學,覺得內容聽起來很資方 (就是身為勞方聽起來不會太舒服),但不得不說,也許就是因為太貼近現實了,才讓人覺得格外刺耳。當你罵老闆的時候,你當然希望同事跟你一起罵老闆,當你抱怨客戶的時候,你當然希望聽到的人跟你一起同仇敵愾,如果別人沒有為你打抱不平,你可能會想要快點結束這個談話,或是下次避免跟這個人聊天,但因為今天聽的是podcast,你也無從抱怨,可能手上剛好在忙所以只好讓節目播下去,有點半強迫自己去聽這些逆耳的忠言。

今天這集講的是關於轉職,主持人Bryan分享他轉職的經驗,如何從結構工程師到專案工程師、企業顧問、講師、youtuber/podcaster的歷程。 如果我們只看開頭和現狀,可能會覺得這個職涯發展也太跳tone,但Bryan在思考轉職的時候,其實做了很多準備和累積,他分享了幾個步驟

1 為自己目前的工作打分數
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其實是各種任務的組合,將任務拆將之後依照喜的程度,或是有沒有成就感來評分,紀錄一兩個月之後,看看在目前的工作裡,哪些任務是你喜歡的、有成就感的。

2 觀察自己有興趣的職位
去觀察自己嚮往的那個職位的人都在做什麼,比對一下工作內容裡面,有沒有你在上一個步驟找到的,喜歡的、有成就感的任務。如果有的話,就可以進入一個步驟,如果沒有的話,可能可以尋找其他方向,或是應該深入思考目前工作是否有值得深耕的地方。

我覺得這點相當重要,尤其最近聽到一些比較年輕的同事想要轉調部門,但聊過之後才發現,他只是被title吸引,對於那個職位到底在做什麼完全不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順利轉職,可能也會因為理想和現實落差太大(然後再進入下一個轉職的輪回)

3 尋找機會主動出擊
針對有興趣的職位,尋找機會「主動舉手」,透過「提供協助」的方式實際參與,除了能了解該職位的工作,也能累積經驗,然後慢慢地「轉換」自己的工作裡面的任務比重。這個階段要注意,不要影響到你的本業,也不要透露出你是因為「討厭原本的工作」才這樣做,讓老闆覺得你的調整「對他有益」,幫忙別人又讓老闆有面子,成為一個CP值很高的員工,老闆也比較不會去擋你的路。

看到這裡,尤其是第二點和第三點,應該很多人會開始反駁吧?最容易有的想法是…「公司又不會多給我一點錢」「老闆又沒給我那個title」「手上的工作都忙不完了哪會有空」之類的吧,Bryan把這些反駁的點整理成四個轉職時的障礙,

1 本位主義
永遠從自己當下的利益出發,對別人的工作沒有興趣,覺得我做這個不需要去理解別人在幹嘛。但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很滿意,所以才要多了解別人在做什麼啊。我有同事說,他的下屬一直嚷嚷著說要內部轉調,但是問問他有興趣的職位是什麼之後,發現他對那個職位在做的事情完全不理解。就算真的有機會讓他轉職,也很難說他會不會去了發現幻想破滅,所以又想再換呢。

2 防衛心態
把「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掛在嘴上,覺得老闆就是要佔員工便宜,覺自己主動做那麼多只是吃虧而已。然而,換個角度想,何不把多做一點的部分,想成「免費學習的機會」?很多機會和資源,離開職場之後就沒有了,利用在職場的地利和關係之便,能夠去嘗試不同的職能角色、認識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工作,這難道不是很珍貴的經驗嗎?等你真的累積到可以拿那個錢的實力,擁有可以到那個title的經驗,真的要走的時候,也不怕沒地方去了不是嗎?

上面這段話是不是很資方,讓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呢?(笑)不得不說,和同事聊天(尤其是互相抱怨的時候),大家都很容易說「公司給你多少錢,你要做到這樣?」你可能會說,這種情況通常是我們被老闆「塞」了不想做的工作。然而,就算是在這種討厭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換個角度想,把這些多出來的工作想成是機會,那又何嘗不是一場值得期待的大冒險呢?說不定能意外發現自己有其他專長。就算終究不喜歡,那也就當作認清自己不適合做某件事情就好。(說真的,我原本並不是特別想要帶人,但陰錯陽差當上小主管之後,發現這件事情也挺有意思的,我不是說喜歡管人,而是說能透過這個過程「學習」讓我很開心)

3小媳婦心態
覺得自己不能去撈過界,怕會搶到別人的工作,也怕老闆不允許…怕…很多事情。我自己就有這方面的問題,導致很多想法都只停留在腦中。去年舉手要去幫部門做新的系統內訓之前,就是卡在這個小媳婦心態,覺得我又不是負責人,這樣撈過界不好吧….之類的,猶豫了一個多月,但鼓起勇氣提出之後,獲得很好的迴響,不同部門的人也都來謝謝我的付出,同時也讓老闆看到我在這方面的興趣和能力。但其實主動去協助,其實大部分的情況別人都不會排斥的,尤其如果是別人給你機會的情況(或是老闆塞給你的工作),都代表別人覺得你有能力完成任務,所不要畫地自限。

4 二元對立
很多人覺得工作是喜歡不喜歡,老闆就是好和壞,所以想出來的結論也是一翻兩瞪眼,留下來或離職。但如果把工作內容分解,總會發現有一些工作的部分是你喜歡的,從那些部分去深究,應該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機會跑出來。我自己已經經歷過這個分析過程,我大概知道這份工作裡我喜歡那些部分(跟專家討論、整合資訊、排版、幫別人上課),不喜歡哪些部分(跟業務開會、統計報表),每次想要考慮轉職的時候,我就再想一下我喜歡的那些部分,然後進一步去想,有哪些作法可以讓我喜歡的部分增加多一點,也去思考是否能透過科技或是流程的精進,讓我花費在不喜歡的部分時間能少一點。

要做到這點,我覺得必須要先處理好情緒,因為人在情緒下,很容易把力氣都浪費在抱怨環境或是憤恨不平上面。最近看到很多書都講到「二元對立」的觀點,前幾天分享的這篇為什麼有人會進步,有人永遠原地踏步‪?‬也有提到,凡事太執著於對與錯的人,很難進步。

Bryan建議,不管你是要轉職還是要斜槓,除非你對現在的工作憎恨至極,或是你非常確定就是要走某一條路,否則,最安全的作法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了解、一邊尋找機會、累積經驗,慢慢更換自己的工作內容,自己重新塑造工作。這在最近另一集的大學人裡面也有提到「寧可在熟悉的地方學不熟悉的事,也不要一頭栽到不熟悉的地方學不熟悉的事」,就算現在的職場你不是那麼喜歡,但裡面總有一些資源、機會、人脈是你可以運用的。不要太去計較加薪、升官,不要總是覺得沒有拿那麼多錢就不要多做,雖然感覺很資方、很奴,但換個角度想,確實能讓自己心情舒坦點,也能冷靜地看到更多機會。

[分享] 為什麼有人會進步,有人永遠原地踏步‪?‬(176/365)

你是否也有遇過一種人,總是跟你抱怨老闆、抱怨同事、抱怨客戶,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是別人的錯?就算你每次都有耐心聽他講,甚至是在聽完他抱怨之後,認真想要跟他討論解決方案,最後話題可能都還是會鬼打牆地回到「這就是老闆的錯啊」「這就是公司的問題啊」…之類的

久而久之,面對這樣的朋友或同事,我也不太會給建議了,關係比較長久、比較好的,我還是願意傾聽,但就是聽聽而已因為如果他自己不想開,那別人說什麼都沒用,一樣的問題就是會重複發生,他的人生就是永遠都很衰、永遠不走運、周圍的人永遠都對不起他。

前天聽到這集大人學的podcast – EP130 為什麼有人會進步,有人永遠原地踏步‪?‬,聽完之後覺得恍然大悟。

主持人講到,人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或是問題的反應,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莫名其妙」,就像小孩子走路跌跌撞撞,撞到桌子覺得很痛,哭了,但心中可能也只覺得莫名其妙。來到第二階段,等到孩子聽得懂話了,他撞到桌子覺得很痛的時候,父母可能跟他說這都是「桌子壞壞」,也就是把「問題外部化」(但其實桌子就在那邊,他怎麼會來撞你呢)。到第三階段,這孩子有了幾次撞到桌子的經驗,可能開始會去「察覺」危險、思考下次怎麼避免,有了覺察、思考之後,他就真的成長了。

一樣的道理,用在職場上,處在第一階段的人遇到問題,可能會跟你說「不知道」,然後等著別人來幫他解決問題。處在第二階段的人則會跟你說「老闆有問題、同事不給力、客戶不守信、最近不走運….」,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處在第二階段的人,花很多時間去爭論對與錯,好像只要證明別人錯了,就沒自己的事了。

「對與錯有時候不是重點,花太多力氣強調誰對與錯,就沒辦法拉高看事情的視野,無法察覺問題真正的根源。」

source: 大人學的podcast – EP130 為什麼有人會進步,有人永遠原地踏步‪?‬

然而,工作或是人際相處的過程中,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對與錯也絕對不是重點。例如我們可能很常會遇到業務臨時更動需求,或是合作窗口遲交回應,停在第二階段的人在抱怨和爭執對錯的時候,處於第三階段的人則能拉高視野,去想到業務的需求更動可能是來自客戶的無理要求,窗口遲交回應可能是當初自己交辦的時候講得不夠清楚,甚至可能自省,是不是自己一直以來的應對方式縱容了對方等等。

在第二階段的人,因為把問題根源外部化,所以不會想到自己可能也有需要調整、改變的地方,也因此,沒有辦法進步。然而,當他們還在花時間生氣和爭辯的時候,處於第三階段的人,已經在思考或著手解決問題,也會進一步思考未來要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或是下次再遇到能夠更快速地應對。他們則能夠拉高視野去思考問題發生的其他原因,能夠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也比較容易去同理別人,他們會在思考以及自我調整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最後,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主持人提到,在第二階段的人很難接受任何的建議或是幫助。因為建議和幫助,勢必會帶來行為改變,但像我之前在這篇文章[學習] 自覺最難教,我們真的知道問題並渴望改變嗎?提到的,人要改變行為需要先「察覺問題」並且「有足夠的改變動機」,因此,面對第二階段的人,我們能做的只有傾聽、同理、陪伴。因為除非他自己想通,開始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並覺得需要改變,不然是沒有人幫得了他的。

就算到達第三階段之前,可能會經歷很多次的失敗,但有時候人就是這樣,不自己去撞牆、不自己摔個跤,不知道痛或是不夠痛,都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