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能體諒別人的人是幸福的

在公司的內外部新聞裡,常常會看到參加醫療試驗的病友分享自己參與試驗過程的故事,而這些病友有不少其實都是我們的同事。最近,公司內有一位癌症醫學專家過世了,我們部門在工作上與他有過不少接觸,但值到看到他病逝的消息,我才知道身為癌症專家的他原來也與癌症對抗多年。明明生了那麽痛苦的病,他還是儘可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醫療實驗帶來貢獻,最近還參加公開活動鼓舞有相同情況的病友。

上週跟老闆一對一會議的時候,她提起這件事情,並告訴我這位專家的過世提醒她一件事「待人要更加包容,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人生的全貌」。

老闆也與我分享了另一位業務同事的故事,她不說我都快忘記有這個人存在,還以為他是不是離職了。原來那位業務同事因為意外從高處跌落,腦部受到重創,已經超過半年都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工作。隔沒幾天在週會上,一位向來安靜的印度同事突然開口,希望大家為她癌末的爺爺禱告,聽得出她的聲音都快要哭了出來。然而,從她平日的工作狀況看來,我完全不曉得她的人生正在經歷這樣大的悲傷和恐懼。同一時間,另一位美國同事宣告要離職,原因是疫情後她一直找不到能照顧兩個孩子的保姆,這半年多來一直是利用孩子睡覺的空檔在工作,身心不堪負荷之下才下了這個困難的決定。我這半年常常在想她,身為團隊主力的她,工作量怎麼跟之前有落差,沒想到她的人生正面臨這麼大的掙扎。

我老闆是一個相當能體諒別人的人。遇到同事生病、家裡有狀況,她總是要大家互相體諒。面對別人失序犯錯,比起責怪,她永遠會先想,「是不是這個人遇到了什麼困難?」有時候我會憤恨不平,覺得「為什麼都是我在體諒別人?都是我在幫別人?」,但在歷經上週這些事情之後,我想,能夠體諒別人、幫助別人的我,其實是幸運的。因為這代表我沒有遇到像別人那樣的困境不是嗎?我也曾經有過一種想法,覺得「現在我體諒別人,以後別人就會體諒我」,但這種想法豈不是在說以後自己一定會遇到可怕的困境嗎?與其這樣,我寧可繼續保有不需要被體諒的幸運。

每個人都有自己真實的、職場以外的人生要面對。就像別人不可能全面了解我們的人生一樣,我們也看不見別人的。多一點體諒、多一點包容,在職場裡,相信人性本善,儘管有時候可能會讓自己吃虧,但樣的想法其實也會讓自己甘願一點、開心一點。

寫完這篇,覺得我最近真的各種「轉念」成功耶。(之後來寫《轉念的力量》讀書心得)

[思考]「和工作相關的事」不見得都是工作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很多朋友說我是工作狂,因為我似乎無時無刻都在想工作,讀的書也多半和工作相關。舉例來說:

  • 開始當小老闆之後,我自費在公司外部參加講座,也讀了不少管理、帶人相關的書籍,不只花錢、還要花時間。甚至有人告訴我,老闆這種角色當久了就會了,哪需要學?
  • 為公司內部同事提供內訓課程。這件事情不僅不在我的JD裡面,甚至還需要花我額外的時間去完成,也因此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這是「額外的工作量」。
  • 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主動為團隊開發新的工具。這件事情當然也沒在我的JD裡面,甚至還是我自發性的行為,我得花大量地時間看課程並自行研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根本是「沒事找事做」。

看完上述例子,你也許要下結論說「沒錯你就是工作狂啊?」不過,我自己並不這樣覺得,甚至大多數時候我是樂在其中的。

「和工作相關的事」不見得都是工作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在求職時滿腔熱血地說「我希望能在公司學習」?然而,真的進到職場之後,有多少人能真的去享受學習呢?不可否認,在公司的學習有一大部分是跟工作的內容、業務執行息息相關,但在我們逐漸對工作熟練之後,其實也沒什麼好學了。如果你的產業特殊,你學到的這些東西未來還不見得能帶著走。

以我的例子來說,學習如何帶人、學習新的軟體、學習如何當內訓講師…在這些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累積的能力,卻是在任何場合都適用的,能帶著走的能力。也因此,在我心中這些「和工作相關的事」並不100%被歸類為工作。對我來說,這些事情比較像是「學習活動」。

重新定義工作,進行時間的開源節流

有位同事跟我說,她今年的願望是不要再當社畜,要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偏偏,新年開工老闆就派來新任務,希望她可以多參加一些跨部門的會議,擔任部門的對外發言人,有時候也得要代表部門對其他人提供內訓講座。接下這些任務,代表她不只沒辦法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甚至還得投入更多時間。

然而,換一個角度想,工作裡面總會有些是你覺得無聊的例行公事,或是已經做到熟透的業務,但也會有些新任務,能夠帶給你挑戰、學習,讓人覺得新鮮有趣吧?無論你是否真心同意,但把花在後者的時間定義為學習,至少能讓你心裡會好過一點。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說,「處理原本工作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空再去做其他事情甚至是學習呢」?撇開中樂透的情況不談,一般人要變有錢的基本原則其實就是「開源節流」。套用到時間上,除了減少時間的浪費、提升工作效率之外,也值得下功夫思考如何減少自己花在不喜歡或是沒必要的工作上。如果你有帶人,也別忘了心臟放大顆,把能授權的工作分配下去。人的一天就是24小時,沒辦法更多(開源),因此,能下功夫的只有節流了。別忘了,這節流的能力,其實也是學會能就能帶著走的呢。

[分享] 給想要挑戰365寫作的你的建議 (365/365)

許多人聽到我在挑戰365天寫作,都會對這個挑戰產生興趣,不過我有同事告訴我「好想試試看,但又遲遲不敢開始」。大部分不敢開始的人,多半是因為這個挑戰聽起來難度太高了,一來會擔心沒有時間,二來會擔心不知道想寫什麼,再來還要擔心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毅力。在即將完成挑戰之際,我想給正在猶豫的你、已經開始的你、寫到一半快要放棄的你一些建議。

建議一:想清楚為什麼?有什麼目標?

要破解這些擔心,我覺得想清楚挑戰的目的非常重要。所以第一個建議是,想想看你為什麼要寫。

你是為了想在被工作佔滿的生活裡,奪回一點對時間的掌控權嗎?你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所以想要透過習慣的建立來培養自己的毅力嗎?又或者你本來就很會寫,希望以日更作為第一步,趁機累積個人品牌的能量呢?

如果你的目的是掌控生活,那我覺得365天寫作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畢竟為了要順利執行計畫,你會需要安排時間,先不論你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好不好,光是要天天有一段時間坐下來寫東西,就一定會讓你的生活作息產生變化。以我來說,剛開始我是用下班後的時間寫文章,但發現晚上寫作的效率不佳、思緒也很紛亂,所以為了持續計畫,我將早上起床的時間往前挪,養成了晨間習慣,而因為要早起,所以也逐漸養成早睡的習慣。為了每一天保有寫作的30至60分鐘,我必須要試著掌控生活和時間多一點,事實證明我成功了,而且我對調整過後的生活感到相當滿意。

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培養毅力,那我覺得365天寫作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但是,我會建議你在開始之前思考一些配套方案,因為就連對自己的毅力相當有信心的我,到後期也幾度會有想放棄的時候。所謂的配套方案,就是要給自己一些最低限度的目標,那種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很簡單但不至於讓你計畫中斷的目標。作法建議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的做法,總體目標是一天寫一篇文章,但這個目標可以分成菁英級、一般和迷你級的三種程度,很有時間和精力的時候,可以挑戰菁英級目標,例如寫一篇幾千字的心得文,很累的用迷你級的目標盡量維持寫的狀態,可以寫輕鬆的當日回顧、雜記或是短文。我一開始就是太堅持天天都要寫有「思考」的東西,搞得後來窒礙難行。偶爾給自己彈性,嘗試寫一些散文或自己的簡單想法,反而文思泉湧,而且能獲得更多迴響。

除此之外,別忘了21天法則和2天原則。一開始的21天儘可能排除萬難不要中斷,因為養成習慣的基礎週期就是21天,而如果偶爾真的需要休息,也不要超過2天,不然你很有可能會就此放棄。雖然要有彈性,但也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大的彈性,不然你可能要寫三年才寫得完,習慣也很難養成。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斜槓或是經營個人品牌,那我就不太建議了。除非你有很清楚的規劃,且決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來維持產出的品質,不然要維持高頻率產出高品質的文章,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我個人就是一個相當失敗的例子,當初天真地以為只要寫滿一年,最後就會走出一條什麼路,然而在沒有規劃、投入的心力也不夠多的情況下,果然一年過後什麼事也沒發生(笑)當然,網路上隨便搜尋就可以看到很多透過日更起家的人,但其實有更多沒有日更還是把個人品牌經營得很好的人不是嗎?建議有興趣經營個人品牌的人可以聽聽《大人的Small Talk》的EP200 談談我們對「個人品牌」與「斜槓」的看法這一集,再想想日更是不是適合你。

建議二:無論如何,一定要分享!

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後,全世界都會來幫你,真心要寫365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監督你(誤)很多講目標設定的方法,都會建議要把目標大聲說出來。寫下來、說出來,能強化自己對目標的認同,也比較容易有行動力。在網路社群上發佈消息,公開承諾除了會帶來一些壓力之外,你會獲得更多的是旁人的加油打氣,以及與讀者的互動紅利,這些絕對都是你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好幾次我在覺得快要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是被朋友們的留言推了一把。對了,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建立個人品牌,那就更需要分享,由於這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在這部分做得不積極,也沒有太多研究,建議有這樣目標的人,可以研究平台的流量報告,還有社群軟體的演算機制。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 《WOL大聲工作術》由自己發聲的工作再造計畫

建議三:時時紀錄,不要放過任何靈感

比起習慣建立和毅力,我覺得365天寫作最困難的還是「尋找素材」。寫作是一種輸出的活動,輸出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輸入。輸入不見得要是看書、上課,任何能帶給你刺激的事情都可以視為一種輸出,例如日劇裡主角獎的一句話、與同事中午聊天談論的話題、運動時痠痛的感受、洗澡的時候突然蹦出的想法都是一種刺激,都可能成為寫作主題。然而,生活中很多靈感真的都稍縱即逝,需要用各種方式才能及時抓住它們。這一年我換過各種抓取想法的工具,紙本筆記、便條紙、手機備忘錄、Evernote、Notion 等等。

我的感想是,真的很難有一種工具可以抓住所有的想法。所以無論是用什麼方式,先記下來再說,重要的是要安排回顧還有整理的時間。我多半是在早上進行前一天的回顧,然後順便把前一天在各種不同工具記下來的靈感整理到Notion裡面。

除此之外,也可以超前部署,先想要寫什麼,再來搜集資訊。例如在週末的時候想想下星期每一天要發什麼文章,先決定主題也有助於在平時生活的時候持續紀錄靈感,這樣一來,不管是搜集靈感或是下手寫作的速度都會快一點。

你也可以參考,《自由書寫術》這本書,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捕捉靈感,整理心中散落的思緒,有時候會寫出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內容。

相關文章
[閱讀心得] 自由書寫術,不要停,一直寫就對了

建議四:預留充足的時間

如果你不習慣寫作,那是不太可能一下筆就就行雲流水的。一開始我沒有特別設定寫作時間,而且是在下班之後才開始寫,這種不設限的狀態下,一篇文章大概都會花一個半至兩個小時。我後來將時間調整到早上,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時間限制下寫得更快。然而,我一開始就把難度拉得太高,只安排30分鐘給自己寫作,後來發現時間根本就不夠。如果又不巧碰到沒有靈感,完全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日子,就會花上更久的時間。就算已經決定主題,我自己的情況最快也要一個小時才能寫完一篇文章。我因為在家工作的關係,頂多就是晚點開電腦上線而已,但如果是需要進公司的人,很有可能會因為時間不夠而永遠寫不完。

我會建議要開始這項挑戰的人,先為自己安排充足的時間。如果你覺得需要30分鐘,就請先安排一個小時。寫了一陣子之後,你就漸漸抓到自己需要的時間了。另外,如果你真的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以寫,那我就建議把一整個完整的想法,分拆成幾篇去發表,以我自己為例,每次想要寫讀書心得都會寫得很長,只花一個寫作時段根本寫不完,所以後來我在讀完書之後先寫好大綱,把讀書心得拆成兩篇或是三篇發表,這樣子每一天的負擔就不會太大了。

建議五:想放棄怎麼辦?回到初衷

說實在的,當初跟我差不多時間挑戰這件事情的朋友們,有些早就放棄了。我沒問她們為什麼放棄,但說實在我還蠻羨慕她們能這樣乾脆放手的。而我一直要到最後,才意識到自己真的破除全勤和堅持的迷思。

到底要不要放棄?仔細想想你當初想寫的理由,以及當下想要放棄的原因。如果你的目的是掌控生活,那你是否有其他的方式來替代,也許是閱讀、運動、或是其他事情,不一定要是寫作。但如果你要培養習慣,那就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你放棄了就等於放棄培養習慣這件事情了。

如果你還在猶豫,希望這篇文章的建議能讓你了解你將會面臨什麼挑戰,需要先進行什麼準備。如果你已經在挑戰的路上,希望這些建議能在你想要放棄的時候拉你一把,或是協助你即刻斷念(笑)

你想要開始挑戰,還是直接決定放棄了呢?

[反思] 其實我算是達成目標了耶!(364/365)

現在的心情大概就像十年前攻頂富士山之後,在山頂看到日出的感覺吧。

在寫完昨天那篇文章之後,我又再次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漫無目的的浪擲了一年的光陰,為了一個不明的理由堅持著。然而,我根本忘記第一天的我是這樣寫的:「透過寫文章的時間,梳理自己的心情,也回顧一天的獲得。然後,在每一個被工作綁架的日子裡,至少我可以告訴自己,我今天也為自己寫了一點什麼。」

原來,我是有設定目標的啊!只不過這個目標很單純、很個人、很普通到讓我根本就忘了它。

生活、時間和記憶,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流失,尤其是那些美好的部分。取而代之在心中揮之不去的,往往是那些不開心的、失敗的、或是近在咫尺的、充滿時效壓力的工作。你還記得上週末在做什麼嗎?上個月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嗎?這一年有什麼令人難忘的時刻嗎?如果突然被問這些問題,你會怎麼回答?以前的我一定回答不出來,因為沒有紀錄、沒有回顧、沒有反思,日子無論是快樂還是難過,過了就過了,即使現代人習慣用照片來紀錄生活片刻,又有多少機會會把拍下的照片拿出來一一回顧呢?

寫作過程中的回顧和反思,迫使我在腦中挪出一些空間給自己,仔細咀嚼各種困惑、痛苦、難過之後,能將這些負面的事情轉換成中性的,甚至是正向的記憶。想不到題目可以寫的時候,我會檢討自己最近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太枯竭了,是不是工作時沒有停下來思考,是不是生活過得太懶惰。

這一年透過持續的紀錄,我每天保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工作在人生的佔比也許還是很重,但至少份量感變輕了。即使看起來並沒有達成做什麼,但持續的紀錄所帶來的的踏實感,讓我對時間的流動更有意識。

再回到一年前我設定的目標,簡單來說,我只是想要透過這個挑戰,來證明自己對生活的掌控能力。而如果就這樣看來,其實我算是成功達成目標了不是嗎?

365篇文章,總算來到最後。一路寫來有衝勁十足的時候,也有倦怠到就要放棄的時刻,儘管最後其實是硬撐完的,但我還是很感謝堅持到最後的自己,很為自己驕傲。

感謝一路上鼓勵我、陪伴我、督促我的每一個你。

[反思] 破除堅持和全勤的迷思 (363/365)

倒數三天的心情就像這個動作一樣瘋狂。

365天寫作計畫來總算來到倒數時刻,這一年來雖然頗有收穫,但老實說此時此刻我實在是非常希望快點結束它(大笑)

先澄清一下,其實從幾個月前我就沒有做日更了。儘管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鬆懈了,怎麼可以找藉口偷懶?但我想這一年對我來說有一個學習就是,學會「不要太勉強」自己。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睡眠不足的時候等等,比起逼著寫文章,真的是好好睡覺比較實際。「累了就休息,反正這又不是工作」這樣的想法儘管這大多數人來理所當然,但對我來說,「放過自己」真的是一門需要練習的課題,而我總算在這計畫執行八個多月之後,漸漸學會這一點,並不再因為需要休息而感到罪惡。

後來看了《彈性習慣》這本書,也更了解如果我的目的是培養習慣的話,不見得需要每天做100%,給自己一點彈性,將任務分成不同的等級,認可完成每一個等級任務的自己,有彈性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雖然已經沒有日更,但能夠這樣寫一年(而且中斷都不超過兩天),似乎還是一件有點厲害的事情。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想要持續寫,為什麼能夠持續寫,我想,最大的理由有兩個:因為感受到寫作的好處,以及從小對於堅持和全勤的迷思。前者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後者則是我透過這個過程發現的、需要改掉的毛病。

說寫作可能太沈重,畢竟很多時候我只是記錄生活裡的想法,或是分享自己的心情。不過,這個持續紀錄、書寫的過程,確實提升了我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敏感度。因為每天都得要寫些什麼,所以遇到什麼事情,會多去想有什麼可以記錄的部分。有時候甚至會為了想要有題材可以寫,而多讀一些書,或是逼著去進行一些新嘗試等等。因此,儘管有時候有點勉強,但以結果來說,我真的因為寫作而變得更有意識,也更有行動力。

然而不得不說,過程中還是有不少會有為了寫而寫,很像小學生被逼著寫作文的時刻。那種時候就會想,「啊~在這邊硬要寫文章的時間,如果拿去做….就好了」的想法。然而,為什麼放不下呢?我想這可能是來自從小被灌輸的觀念。

我的家庭教育告訴我,「不聰明又沒天份的人,至少得要努力」,而堅持和不中斷,是不聰明又沒天份的人可以做到的最低限度。從我父母到阿嬤,都對我每個學期是否能拿全勤獎非常在意,就算重感冒甚至是發燒,父母也從不讓我跟學校請假。長大之後想想,全勤與否與個人未來的成就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實在不懂要小孩子那樣辛苦忍耐是為了什麼。

然而,在透過這個寫作計畫感覺到痛苦之前,我似乎就是這樣一路走來,不管什麼事情,只要開始就很難停下來,就連暫時休息都很難。因為對我來說,休息或是放棄,都是不努力的象徵。更糟糕的是,就算我不清楚做某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還是會莫名地堅持到底,然後不斷說服自己,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找到意義。

所以,你問我為什麼要寫?老實說我並不清楚知道原因,我當初想的是「寫完一年再來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看看那些有明確目的在寫的人,可能不用一年就已經透過寫作累積足夠的素材,甚至建立好個人品牌的基礎,然而,我已經寫了快一年,卻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耶?這幾個月來我發現我的問題在於沒有明確的目的。嗯,並非所有事情都是埋頭苦幹就會找到意義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寫,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唯一的目標就是要達成365篇文章這樣的數字。為了數字而寫,這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與其為了數字而努力,不如把那些時間拿去做讓自己更開心的事情,至少目的是「開心」,還更踏實一點不是嗎。

寫到這裏,我下定決心,寫完這365天之後,我會結束這個計畫,沒有什麼第二年這種事情了,除非我找到明確的目的,不然不會再執行這種有勇無謀的日更行為了。不要懷疑,這幾個月我一直在想是否要再寫一年,覺得之所以什麼事都沒發生,是因為我投入的時間和努力還不夠….,看看我中全勤和堅持的毒有多深。

儘管對許多人來說,堅持和控制是很困難的人生課題,但現在我已經很清楚地知道,堅持和控制對我來說並非難事,我需要進行的練習是,「在行動之前設定正確的目標,釐清明確的目的。」所以,不要再問我會不會繼續了(笑)寫完這365天之後,我想要把寫作的時間,拿去探索更多我感到興趣的事情,拿去把書讀得慢一點,拿去多運動一些,拿去在自己需要休息的時候好好睡一覺。

[反思] 這是一趟自我探詢的旅程 (362/365)

儘管這365天寫作計畫沒寫出什麼名堂,但我覺得這整個過程對我自己而言是很重要的。在不能出國、甚至不能出門的日子裡,我透過寫作進行了一趟自我探詢的旅程。

因為需要寫,所以閱讀的時候我得提醒自己記得時時反思。無論看的是什麼書,談論的是工作、人生、還是心理相關的主題,我發現奇妙的是,如果我閱讀時心中無法接受作者的說法,就很容易寫不出來。寫作過程中的掙扎,總會讓我多翻幾次書,思考自己接受與不接受、喜歡不喜歡的理由。直到真的能寫下心得,甚至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就不喜歡這本書」或是「我不贊同這個作者的想法」。

在閱讀或輸入量不足的時候,往往得要朝向自己的內心去尋找主題。有時候我會用自由書寫的方式,快速且不經思考地把心裏想的事情寫出來,但我發現這些想法要化作文字需要花一點力氣,畢竟它們有些太赤裸,需要真實地呈現自己的自私、任性等等的惡的面向。自己在心裡想想也就罷了,要寫成文章發佈,即使知道會看到的人不多,還是覺得蠻需要勇氣的。但在掙扎過、誠實面對自己之後,我卻往往能在文章發佈後感到一種解脫,就像把心中的秘密說出來一樣,鬆了一口氣,並更有勇氣向前。

這一年,我寫下自己對老闆、下屬、職場種種開心的不開心的想法,我總覺得應該要很善良地包容一切才是王道,但在用文字寫下那些不能直接說出口的、講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我很自私、甚至有點壞的想法之後,我反而覺得自己多了點人性,並再回到職場後試著展現自己的個性,甚至喜歡上這樣不再是100%乖寶寶的自己。

這一年裡,帶我長大的阿嬤過世了。恐懼和悲憤交雜的那陣子,我一面寫一面想著我與阿嬤的記憶,理解她雖然對我好,但也在我小時候的心理造成傷害和陰影。除此之外,我分享了我去心裡諮商的歷程。我在把一切寫下來,理解心中那些複雜的情感和情緒從何而來之後,雖說我無法完全原諒,卻也比之前能夠接受了。

也許我這一年計畫的目的,根本不是要理出斜槓方向或是成為某種專家,而是要自我探尋、整理、以及原諒自己吧。

[反思]不要拿別人的成就來衡量自己 (361/365)

365天寫作計畫是件有點瘋狂的事情,也是件有點認真的事情。搭配晨間習慣計畫,甚至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也許是因為我在做這樣的事情,社群軟體就不斷推播更多更厲害的人給我看。有時候我確實被激勵,但更多時候我卻從中不斷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好在一年過去,我已經從開始的玻璃心,到現在能漸漸能正向評價自己了。

前陣子聽《大人學》的節目訪問敏迪,單集名稱是「不要用別人現在的成就,來衡量剛起步的自己」。非常喜歡敏迪的分享,她的故事告訴有點急躁、有點挫折的自己,不要急於一時,也不要一直去跟別人比較,尤其是那些已經累積很久的人。

我周圍原本就充斥著各種用力生活、勇敢追夢的人。在社群軟體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彷彿所有人都在極盡所能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所有人都在學習或是自我精進,每個人看起來都比我還要努力。年末時,大家會紛紛開始回顧過去一年努力的成果,年初時,也會看到很多人對自己許下新年的期許。我常常覺得自己怎麼樣都追不上別人的腳步。只要打開臉書,總會有人又再考什麼證照,有人又獲取什麼資格,有人建立了個人品牌,有人離職創業,有人跟我同年但已經成為區域型的經理人….

別人的成就往往耀眼,讓我們很容易忘記別人現在的成就,可能是累積了好久好久,才能被人看見。敏迪選讀的敏迪,辛勤寫作快要兩年才累積足夠的能量,能夠離職以撰寫國際新聞和podcast維生。我的朋友Yui持續寫部落格10年,漸漸獲得親友和其他讀者的愛戴。那位激勵我投入365天寫作的同學,持續日更寫兩三年才建立起個人品牌的根基。久久才發一次動態就是已經創業的同學,公司也不可能瞬間建立起來。

除此之外,在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真的很容易一股腦地往前衝,忘了在出發前應該要仔細想想,別人抵達的目的地也許令人嚮往,別人腳底下的風景或許美麗,但那真的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嗎?那真的是我想要身處的風景嗎?一味地比較、追趕,可能會讓人變得太貪心。什麼都想擁有、什麼都想做的慾望,只會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越來越不滿足,越來越不快樂,甚至因此亂了生活的腳步。

每當我開始比較、陷入自卑和自我懷疑的時候,老王就會跟我說,那是因為我周圍的人都太「特殊」了,他說他的朋友都沒有這樣。我不信,就拿了老王的手機來滑一滑,這才發現,「天啊,我周圍的人真的都好特別」。而被這些人包圍的我,好像也有點特別。

我還是很感謝自己能被這樣特別的人們包圍著,但還是得提醒自己,網路上被分享出來的文章,都是有篩選過的。大家想要被別人看到的面相,都是被編輯過的。我們往往只看得到他人抵達山峰後的景色,卻看不見這些人一路走來的投入和累積。更酸葡萄一點地想,真的有人能夠一直那麼有生產力、一直不偷懶,然後把自己的人生的分分秒秒都記錄下來,時時刻刻衡量自己的效率和效用嗎?在怎麼閃耀的人應該還是有一些灰暗的、不為人知的面相,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吧。

每個人有自己的步調,都有自己適合的前進方式,都能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景。我的365天寫作之旅快要寫完了,這條路的風景不會成為驚世巨作,但我卻在過程中累積了很多可愛的、像明信片一般能寄給自己的,我喜愛的小風景。

[反思] 寫作計畫的收穫 (360/365)

我之所以開始這個365天計畫,其實是看到認識的朋友同學在寫,而且他們都寫出對別人有幫助的文章,不是乾貨文、就是工具文、要不然至少也是另人印象深刻的讀書心得。因此,我心中一直有一個隱藏版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也能帶給別人幫助。

然而,要寫這些資訊含量豐富的文章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大量吸收知識 、累積經驗之後,才能彙整成有用的內容,否則很容易變成各種現成知識的拼貼,甚至是個人版的內容農場。除此之外,你還得要圖文並茂、有漂亮的畫面排版等等。

然而,我輸入的速度比不上需要輸出的速度,日更的頻率其實很難產出高質量的文章。先不論我是否擅長或喜歡編修照片或是排版。每天早上不到一小時的寫作時間,要做完這些事情實在不可能。因此,我終究是沒寫出多少所謂「有用的」文章。

這時候,我看到日本好友Yui的一篇文章。她持續在部落格上寫作已經超過十年了,剛認識她的時候知道她天天寫,覺得相當不可思議。現在即使沒有天天寫,但還是以極高的頻率,每週寫出四五篇文章。她回顧自己十多年來的寫作內容,一開始大多是跟創作甜點有關,寫她的創作過程、理念。現在則是多寫工作過程中與夥伴、客人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想法。

她沒有特別宣傳或是設定關鍵字,只是持續寫著、持續分享著。過去,部落格頁面沒有留言區,她還是默默地寫了那麼多年。近幾年她開始在FB分享文章的連結,漸漸地,我發現留言回應她的人變多了。

最近她思考自己為什麼能這樣一路寫來的理由,大概有兩個,一是「希望能為有故事的甜點店」。她希望客人或是讀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對她和她的甜點有更多了解,因此,文章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另一個理由是「希望能成推別人一把的甜點店」。不知怎麼地,很多人喜歡跟她分享人生的煩惱,然而,很多問題或是想法,在碰面的當下可能礙於時間關係,很難清楚說明,只對一個人說也有點可惜。透過文章,她能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更多人,推人一把。希望看到文章的人也能因此獲得解答,能充飽前進的勇氣。

「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一年寫下來,儘管我終究沒有成為我嚮往的乾貨文大師,也沒有因此而建立了什麼個人品牌,但我想我還是獲得了不少。個人層面,我養成反思的習慣,也對對自己的想法更有意識。但最有收穫的,還是來自與人的互動以及我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我很驚訝有些許久不見得朋友,甚至是網友,在看了我得文章之後會私訊找我聊聊。有人告訴我她也有ㄧ樣的煩惱,只是不曉得能找誰聊聊。看到我的文章,知道我在關注、思考一樣的問題,所以來找我討論。

除此之外,儘管後來沒有日更,還是很多人覺得可以寫365篇很厲害,也許對上班族來說,奪回時間的掌控權是一個很難的課題吧。因此光是我在寫的這件事情,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強大的正能量,一種可能性的展現了吧。

我記得英國老闆曾經告訴我,「光是妳的存在就能鼓舞大家」。她覺得我勇往直前、正向樂觀、不怕挑戰的的性格,讓跟我一起工作的人也能被感染到這樣的氛圍,變得勇敢一點、樂觀一點,願意多承擔一點。

這讓我明白,儘管我沒產出很多所謂有用的文章,也不代表我所有的文章都是無用的。就算只是分享工作上的思考,或是生活上的煩惱,如果我現在的樣子、我正在做的事情,能夠對誰產生幫助、帶來一些好的影響,或給任何人一點力量,那就很值得了。

[反思] 喜歡,不喜歡 (359/365)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既然後來已經寫得有點勉強,為什麼不當機立斷停下來,我承認我的完美主義以及對全勤的執念,種種的沈默成本,讓我放不下這件事情。腦中不斷出現這種聲音「你都已經寫了十個月了啊!」「就剩下一個月了啊!」。

儘管有點硬撐,但我想最後這段日子也不算是完全沒有收穫,在猶豫是否要放棄,在面對螢幕痛苦掙扎的時候,我發現我越來越清楚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我發現我喜歡寫抒發心情的文章,而不是那種充滿乾貨的實用文。

我發現,我雖然常常因為工具書或乾貨文覺得獲益良多,但無法接受讀的所有書、看得內容都跟工作、學習、提升生產力相關。我也想回頭讀讀小說,看看不知所云的文青電影,或是無腦放空的戀愛主題日劇。

我發現,儘管遇到喜歡或不喜歡的事,都是一種體驗,都能拿來分享,但我比較喜歡分享我喜歡的事情,勝過去批判我不喜歡的事情。

我發現,我喜歡與讀者互動勝過累積文章數量。

我發現,早上的時段我最喜歡的其實是做瑜伽,並寫寫回顧昨日的筆記。

我發現,我雖然喜歡有效率的生活,但把工作、閱讀、生活、的所有面向都用效率去衡量的生活,並不是我喜歡的。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吃苦當吃補,苦盡才能夠甘來。但是,我發現,我真的已經是一個很會逼迫自己的人了。不喜歡的事情,不見得需要逼迫自己去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完成。放棄也是一種學習。

成長勢必要有痛苦、要有不適,要分辨哪些堅持是值得的,哪些只是單純的執念雖然不容易,但這就是我的課題。為喜歡的事情多留點時間,不喜歡的事情嘗試過後就學著勇敢放棄。

[思考] 謝謝每一個給我肯定的人 (358/365)

在別人眼中,會講中英日三種語言似乎很厲害。但我總覺得自己的英文日文只是半吊子,普普通通而已。跟英國老闆講完電話,我都在檢討自己哪邊講得不夠好,每做完一場翻譯,我都在想自己剛剛哪邊翻得不夠精確。

在別人眼中,我有一份還蠻不錯的工作,有好老闆和同事,年假很多的公司,還有能在家工作的彈性。但我總覺得自己的職涯普普通通,沒有別人擁有的光鮮亮麗的職稱和高薪。

在別人眼中,在上班族的人生裡,能天天早起做瑜伽、閱讀、寫作,似乎是一件蠻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總覺得自己讀得不夠多不夠快,也寫不出什麼很好的內容來。

在別人眼中,我的生活很多采多姿,除了工作之外還有空瑜、泰拳、插花等等。然而,我總覺得這些就是讓自己開心的興趣而已,對於自己沒有在這些領域變成專家,並認真把這些興趣培養成能賺錢的斜槓,總覺得自己不夠認真。

我對於自己的能力,自己在做的事情,自己的人生,總是自己給予「普通」的評價。面對別人的肯定或是稱讚,也總是很難老實直率地接受。這一年來,透過持續的分享生活,我也從各方面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回饋。

我意識到,即使我覺得普普通通,但會講三種語言而且能在各種工作和非工作場合促成個式溝通,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我了解到,我一直給予普通評價的工作,其實相當適合我。因為我在職場上能發揮所長,也能賺取足夠的薪水來維持我喜歡的生活。

我理解到,能在工作之外還維持運動和興趣的人其實並不多,就算我只是單純為了讓自己開心而持續進行這些活動,但能持續優先這些事項,並在生活裡堅持捍衛這樣的時間,其實就已經不容易了。

從小,不管做什麼,父母都提醒我「不要以為自己多厲害,別人的稱讚可能只是客套」。這種話聽久了,真的會信以為真。現在想想,要不是我的老師和朋友們持續給我鼓勵和正向評價,不知道我現在對自己的評價會低到什麼程度、性格會歪到哪裡去。

感謝我的老闆同事總是給我肯定。感謝與我共事的日本友人,覺得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感謝我的朋友們,總是提醒我我有多少優點,給我鼓勵。

這些回饋,一次一次地提醒我正視自己的好,告訴自己其實我做得還不錯。儘管我知道,最好的狀態應該能夠自我肯定,不用靠任何人為自己下定義,但在我還沒有那樣的信心之前,我真的非常謝謝每一個給我肯定和回饋的人。

完美主義是人迎接挑戰或是設定目標時的絆腳石,老是用完美主義的標準來評斷自己,也許是我對於許多事情無法下定決心前進的原因吧。雖不希望自己因此變得太自滿,但我期許自己能對自己更有信心,即使無法達到完美,也不要吝於給自己正向評價,這樣才能更有勇氣、想像力和彈性地去挑戰更多自己也未知的領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