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建設性批評,先有良好感覺,才有事情解決 (186/365)

上週參加經理人主辦的帶人的技術-關鍵指導力課程,我想在場很多主管們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指導」或是「批評」員工(笑)然而,講師花了整個早上強調讚美的重要性,下午又花了兩個小時說明如何有效地傾聽,一直到最後,才真的講到該如何指導和批評。

現在回顧上課的內容,才覺得這樣的安排真有道理,畢竟「先有良好感覺,才有事情解決」,很多時候我們直搗蜂窩想要立刻解決問題,卻忽略了如果大家都沒有好的「感覺」,在一個不穩固、不健康的狀態下,是很難產生好的溝通,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陳煥庭老師提出批評三部曲:

  • 退出對話
    如果察覺對方情緒不對,顧左右而言他、抽離或是沈默,不要急著談問題,反而應該先「退出」對話,這裡指的退出是,先談談其他事情,關心對方個人、家庭或是與同事相處的狀況,設法讓對方的「感覺」變好,這樣再去討論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才有意義。
  • 重建安全
    許多時候,部屬不願表露心中想法、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安全」。他們可能會覺得「說真話的話,主管不知道會怎麼想?」「承認錯誤的話,是不是會被主管罵一頓」,因此,要讓對話有意義,並能真正進入討論階段,建立對方在談話中的安全感是相當重要的。
  • 進入對話
    開啟批評之後,記得要對事不對人,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並選擇正確的時機。如上所述,時機可以挑選,也可以由自己創造,所謂好的時機,就是對方覺得「安全且愉快」的時候。此外,儘管是要批評,但還是別忘了從稱讚開始,先講出對方二到四個優點,再轉入批評。雖說是批評,但要記得採用「正向說法」,與其說「不要再那麼粗心大意」,不如說「如果你能再更細心一點,一定能讓團隊績效更好」。

以上我想要在重建安全的地方多作著墨,由上述說明看起來,你可能會覺得重建安全就是要讓部屬覺得舒服就好,然而,重建安全其實包含「內在」和「外在」兩個部分。

  • 內在-健康的自我對話
    延續這篇文章[學習] 心想事成,不要輕忽正向語言的力量 裡提到的,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我們自己心中必須先有正向的對話。想想看,如果你在跟部屬說話的時候,心裡一直OS想著「到底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也會做錯」「到底為什麼講不聽」「到底為什麼…..」,這些為什麼只會讓自己更生氣。就算無法扭轉成完全正面的語言,我們也該提醒自己,這時候真正應該在意的是「我真正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對方真的想要的是什麼?」放掉自己是「老闆」的架子,把自己想成是「教練」,我們是來指導、幫助部屬的。
  • 外在- 語言表達技巧
    運用幽默來化解尷尬,適時地道歉、以退為進,認真傾聽並發揮同理心,在傾聽的時候記住先「不分析、不批評、不建議」,給予建議的時候「少用反駁詞,多用轉折詞」。這部分在上一堂課講師做了許多著墨,可以參考[學習] 帶人的技術 – 引導為先,教導為後 這篇文章。

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都懂」,但實際上是否能執行又是另一回事。我一面上課一面檢討自己平時跟部屬的互動,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些,又有那些部分做得不夠。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些內容好像沒什麼了不起,但我覺得工作後再上課的目的,不完全是學習更多技巧或新知,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那些理所當然卻容易忘記的事。

[學習] 只說good job不夠?如何給予有效的讚美?(185/365)

上星期的經理人帶人的技術-關鍵指導力課程,以及前陣子公司的內訓課程裡,都不約而同提到給予員工「讚美和感謝」的重要性。我很幸運,目前為止遇到的老闆都很不吝於說謝謝,因此,我自己成為小主管之後,也提醒自己要記得常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無論是我直接指派工作給他們,或是他們自己主動接下的工作,完成後,我一定會謝謝他們。

然而,最近我發現,老闆的謝謝帶給我的滿足感似乎不如從前,這是為什麼呢?上完這兩堂課之後,我好像找到答案,也提醒自己應該改進給予讚美的方式。

公司內訓課的講師提到,讚美(reward)的三要素是Sincere, Specific, Impact,也就是要夠真誠、夠具體、明確指出對方行為對組織或團隊造成的正面影響。

帶人的技術-關鍵指導力課程裡則列出讚美的六個重點:

  • 找出值得讚美的事情
  • 講究語言表達技巧
  • 態度要真誠
  • 要及時
  • 要說出口
  • 要配合聲音語調和肢體動作

歸納上述重點,我覺得最困難,目前自己做得還不夠好的部分,是「具體、明確地用語言表達感謝」。我也意識到,這就是為什麼老闆對我的稱讚帶來的滿意度越來越低的原因

如果感謝的時候聽到的永遠是「你做得很好」、「謝謝謝你的努力」、「good job」、「Nice work」,聽久了會覺得這就是一個形式、很像罐頭音效。到底哪裡做得好?到底是怎麼努力、怎麼樣的努力?這個good job到底對組織和團隊來說有什麼意義?這些部分必須明確地被說出來,員工才知道他們真的有「被看到」,才知道自己真的「有影響力」,能確確實實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並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

有效的稱讚和感謝,必須要以「過程」為主,「結果」為輔,所以重點是要讚美對方「做了什麼」,最終結果反而是其次。不然如果對方最後是失敗、或是結果不好,豈不就不能讚美了嗎?

我自己檢討了一下平時給員工的稱讚,覺得下次應該可以試著這樣說說看:

「這陣子真的辛苦你了!你真的做得很好。謝謝你主動協助這個案子,在團隊大家都分身乏術的時候,儘管你自己工作量也很緊繃,還是願意自動站出來接受挑戰,你不僅清楚地與各單位進行溝通,在時間進度的掌控上也很精準,還好有你的加入,案子才能順利完成。因為你總是這樣積極認真,充分展現團隊合作的精神,難怪大家都很喜歡跟你合作。」

實際寫一寫,才發現要做到具體又說到人家心坎裡的讚美其實不容易,平時必須要對部屬的行為有足夠的觀察,並在看到優點的時候記得馬上記錄下來,而且還要有足夠的詞彙才能精準表達。

套一句在經理人課程裡陳煥庭老師不斷提醒大家的話,「練習的次數,決定熟練的程度」,希望透過紀錄、練習,讓自己成為一個真的會稱讚人的人。

[學習] 心想事成,不要輕忽正向語言的力量 (184/365)

上週去參加了經理人第二場的「帶人的技術」課程—關鍵指導力。原本以為會學到很多「如何給部屬下指導棋」的技巧,沒想到,整個上午,老師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講「正向語言的力量」。指導其實就是透過言語或是行為影響他人,因此要能做到好的指導,必須要從我們自身做起,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正向思考/言語」。

上課時老師請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 你習慣或經常對自己說的正向的話是?負面的話是
  • 你習慣或經常對別人說的正向的話是?負面的話是

我的答案是

  • 常對自己說的正向的話:做到80分就可以了,我已經夠好了
  • 常對自已說的負面的話:你就是不夠努力
  • 常對別人說的正面的話:沒關係,把失敗當成一種經驗就好
  • 常對別人說的負面的話:好難喔,我們又不在那個位置,怎麼做得了這種事

接著,思考一下我們對自己或別人說出這些話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當我對自己說「做到80分就可以了,我已經夠好了」,我能以包容的心態面對自己,獲得的是鼓勵,能將自己從不太滿意的狀態裡面帶出來,當我對自己說「你就是不夠努力」的時候,後面想到的都是如何責怪自己,心情當然好不起來。

當我對別人說「沒關係,把失敗當成一種經驗就好」的時候,能讓部署知道他有安全犯錯的環境,我和團隊都會是他的靠山,能激勵他們繼續做不同的嘗試,培養信心建立自信。當我跟同為小主管的同事彼此抱怨「好難喔,我們又不在那個位置,怎麼做得了這種事」的時候,我們往往花了太多時間抱怨,而不是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常常在抱怨過後,我們會換個角度一起思考,在這個位置我們能做什麼,這才是真的有建設性的方向)

上課時,老師強調「對自己說不該說的話,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對內的自我溝通,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我們對別人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別人的心情,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當然不是說我們不能抱怨,但如果面對任何事情,第一反應都是用負面想法去應對,那只會把自己和別人一起拉入向下的螺旋(downward spiral),讓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下去。之前分享過的這支影片裡面(7’30″),就有講到downward spiral帶來的負面效果。

如果你一直對自己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因為緊張是個負面的詞,其實你反而會一直記得「緊張」,而更緊張。如果你對一個人說「不要做錯不要做錯」,他就會一直想著「做錯」而很「做對」。因此,我在進行重要簡報之前,會告訴自己「你做得到」,在執行任務前會告訴自己「一定沒問題」。

課程裡,老師也分享了一段影片,IKEA在某所學校裡做了一個實驗,要像孩子們說明正向語言和負向語言的影響力。他們在學校裡面擺了兩株植物,請學生們對其中一株說讚美的話,另一株說各種負向霸凌的言語,一個月後,看看植物會有什麼變化?

雖然這段影片有許多爭議,許多人說它反科學,但回想自己的親身經歷好像真是如此?

不要輕忽語言的力量,相信大家多少聽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裡的這句話:「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你」,這種心想事成的概念聽起來好像很玄,但事實上,心裡的想法就是會這麼奇妙地影響你的人生走向。

下課後,老師請我們每個人去抽一張小卡,這些小卡上也許寫著祝福、感恩、激勵的話,據說抽出來的話都會莫名契合當下心裡的想法,能夠帶來正向效果。以下是我抽到的小卡,對最近正在進行一些新嘗試的我來說,看到這句話真的會莫名微笑,並覺得獲得勇氣呢。

[學習] 帶人的技術 – 引導為先,教導為後 (163/365)

這兩個月讀了一些書之後,發現自己帶人上最大的問題在於「太快給出答案」,我太習慣給予下屬「教導」,而不是「引導」。當然,在下屬還是新人階段的時候,主管應該要透過教的方式,讓下屬明白程序、快速累積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然而,若不隨著下屬的學習階段而逐漸轉換成「引導」,就會使得下屬像沒辦法離巢的小鳥一樣,凡事依賴主管下指導棋,失去成長的機會也難以建立自信。

在搜尋教練式領導以及相關培訓課程的時候,發現經理人學院舉辦了帶人的技術講座,由擔任多年企業講師的陳煥庭老師主講。講座分為兩天,第一天是教練領導學(主要講如何透果教練式對話來引導員工自行解決問題),第二天是關鍵指導力(如何有效地給予員工批評指導)。

課程內容相當有條理,老師運用大量例子說明理論架構,每講完一個段落都會歸納,並且將內容和上一個段落串在一起,再繼續下一個步驟,ppt講義也保留書寫的空間,重要的詞彙老師都會讓我們自己手寫上去,以增加記憶。下課前也透過案例演練的方式,回顧一整天的練習,讓我們知道整個教練流程從頭到尾的操作方式。

由於課程是以帶人和溝通為主題,所以我原本有點懷疑這種大班課的效果如何,不過昨天上完課之後,覺得老師和主辦單位真的很用心在安排,讓大班課也能有一定的品質。

雖然是大班課,還是創造了與隔壁同學互相練習的機會,雖然只練習講一兩次,但至少是說出口了,也更知道這一切都需要練習。老師還帶了四位助教在現場,有問題可以隨時舉手發問,昨天還蠻受到照顧的。(吃飯的時候發現大家都認識,原來許多公司是安排主管群或是整個團隊一起來上課。我回家跟老王分享之後,才知道老王公司之前也有找這位講師去上溝通課程。)

其實,我是先讀了陳煥庭老師寫的《帶人的技術》這本書,google老師的名字之後才找到這個講座。這本書很容易讀,老師將他的教練式領導流程文字化,有點像是課程內容的精華逐字稿。不過,我覺得溝通和領導光看文字還是會流於想像階段,透過現場聽講還有練習,真的能更瞭解怎麼操作,並加深印象。

以下是我覺得這堂課最重要的三個獲得:

1 同理前三不:不分析、不批評、不建議
大部分時候,我聽到部署的問題或抱怨,都有做到不批評,但總是忍不住立刻分析起來或是要給建議。然而,同理真正的用意,是要先協助對方釐清自己的感受或是問題,並讓它知道情緒被接納,並有建立能夠安心問出真正問題的氛圍。
不過,單純只是說「我懂」並不夠,若沒有直接講出對方的感受,會使同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我懂之後加上「你一定覺得很煩吧?如果我跟你面臨同樣的狀況,我一定會覺得很無奈/生氣/委屈」或是,「這個問題真的蠻難的,換作是我也會覺得很無力/焦慮/苦惱」。清楚說出這些畫底線的「感覺詞彙」,是在告訴對方,你不是敷衍了事,你真的有知道他的感覺是什麼。

2 少用反駁詞,多用轉折詞
回想一下,如果你聽到別人跟你說「你提出的這個這個做法沒有不好,但是…」聽到但是說出口的時候,心裡是不是就會「對方要反駁我了」的排斥感?

我們常用的「但是、可是、不過」都是反駁詞,很容易激起聽話者的防衛心。因此,就算你要提出質疑、反對的意見,使用轉折詞「同時、然而、其實」,都能讓聽話者感覺舒服些,把剛剛舉起來的盾牌放下。

3 教練式引導談話要「收尾」
最近我在協助部屬解決問題時,就算成功引導部屬想出解決方案,卻還是覺得哪裡不夠。陳老師提出,有效輔導的四步驟是「同理於前、引導為中、教導為後、激勵收尾」,原來,我就是沒有收尾啊!收尾的作法,式在每次談話的最後,應該確認下列幾項事情:
(1) 要尋問對方「我們剛剛想出幾個解決方案」,確認對方真的記下了
(2) 接著詢問切確的執行計畫,包含什麼時候執行、怎麼執行,如果需要別人幫忙,那是誰?
(3) 約定下次談話期間,追蹤至少三週(21天)
(4) 激勵收尾:再次肯定能力,表達感謝

上課過程中,老師不斷強調,「練習的次數,決定熟練的程度」,老師提供的各種的對話樣板,還有整個教練式輔導的步驟,只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

因此,我也列出上完課之後,我想要改變/執行的三件事
1.實際將上述方法運用到與下屬的對話裡。雖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用到教練式輔導的完整流程,但如果不紀錄,也就無從改進。

2 在跟下屬對話時,少用反駁詞,在要說出「但是」的時候,提醒自己改說「然而,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希望藉此能有效降低下屬的防備心。

3 同理心的練習,每天回顧當天引起自己負面情緒、想法的事情,試著寫出三個對方這樣做可能的原因。

據說,慣性養成需要21天,因此,三週之後再來看看是否有任何變化吧!